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尘埃,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都可能是一座大山。对于这句话,抗癌近五年的丹丹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,因为那粒尘埃,关乎生死,还好每一步都遇到为她搬走大山的力量。

本就到了住院治疗周期的她,因为颅内转移瘤胀大,开始出现呕吐、视觉丢失、行动能力下降的症状。羊城疫情,医院中医院南院区(医院)进入封闭管理状态;家住海珠区疫情管控地段、借住的番禺洛浦区域都管控了,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她,“怎么就医”成了一大考验。

这座充满爱的城市,在疫情防控期间筑起了以生命优先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,中医院的乳腺肿瘤、医院管理者、封控区医疗组的大白们、志愿者司机、媒体抗疫服务平台为她克服了一道道跨区就医的难题,铸就了坚实的求医屏障。

深夜入院,神经外科紧急开颅手术,丹丹的颅内肿瘤已被较完整切除,短期不会再胀大、挤压核心功能区、更不会形成脑疝导致不可逆悲剧的发生了。

丹丹又一次跨过了生死关。

手术取出脑转移瘤后两个月后,复发了

年9月,黄丹接受第一次脑部肿瘤开颅手术,

获得了很多关爱

丹丹是在年女儿出生后查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,诊断明确时已经有了非常严重的肝、骨、颅内转移。如果不是本身超强的求生欲望、身边亲友的医院医护团队的悉心呵护,她的生命早已开启了倒计时。一路走来,抗癌模式马达全开,她经历了靶向、放疗、神经外科开颅取出转移瘤,但这次颅内转移瘤复发,差点将她击倒。

在乳腺肿瘤本身控制得很好,肝、骨转移瘤也得到极大遏制的同时,丹丹颅内的乳腺癌转移瘤却在不断胀大。去年接受了一次放射治疗,短期遏制,到了今年9月,脑袋里的肿瘤开始不断胀大、挤压功能区,视野模糊、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日益突出。

在医院接受了颅内肿瘤切除手术,不到两个月,她又开始出现不太稳定的现象,间或还有呕吐症状,像极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区被压迫后出现的症状。11月8日,丹丹挂上了给她做脑部手术的神经外科教授的号,出门才发现,自己住的楼栋被列为中风险区,管控了。

联系上居委申请通行后,医院,医生说需要做MR,最快要等到11月11日。

医院的流程已经很熟稔的丹丹,马上联系了自己长期治疗乳腺癌的中医院南院区,挂到了当天下午可以做MR,原本她计划11月12医院打靶向药。

辗转到了南院,开始排队,直到晚上19:30,丹丹做完了脑部MR。

医院的椅子上,心里盘算着:如果现在回家,可能明天再出来就会更麻烦。毕竟家所在的小区,隔壁栋已经因为有新冠病毒阳性病例,同栋的人被判为密接而被转送隔离了。丹丹丈夫也咨询了社区意见,和她商量着应对方案,最后她决定,今晚不回家,连夜去番禺的好朋友家中,医院拿结果、继续其余的检查。

借住友人家,病情进展太快,

跨区就医成难题

丹丹在番禺的好朋友家里,等待MR的结果,情况更加不好了,在家里摔跤,出现视物模糊、共济失调、喷射状呕吐等多种症状。

11月10日,MR的检查结果在手机上可以查到了,丹丹发给为自己脑部开刀的郭教授,对方在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rkjma.com/zzywh/50855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